越剧

今日热点 2025-05-28 22:58www.worldometers.cn热点新闻事件

回溯至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至1874年),在嵊县农村,一种名为“落地唱书”的艺术形式悄然兴起。那时,人们以[四工合调]的方式,说唱如《养媳妇回娘家》、《蚕姑娘》之类的短篇农村故事。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迅速在当地流行,并渐渐传至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形成了一种长于叙事的新调——[吟哦调],开始说唱长篇故事,如《赖婚记》、《金龙鞭》等。

光阴流转,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节期间,嵊县农村的六位艺人首次以化妆的形式登台表演,展示了《十件头》、《赖婚记》、《倪凤扇茶》等节目。由于他们仅使用笃鼓、檀板作为伴奏,发出的的笃之声不绝于耳,因此被誉为“的笃班”或“小歌班”。此后,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并在绍兴、宁波等地广为流传。其剧目大多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如《卖婴记》、《卖青炭》、《箍桶记》等,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历史的脚步踏入民国初期,小歌班开始流向上海这座繁华都市。为了与绍兴大班相区别,小歌班以“绍兴文戏”(男班)为名。到了民国十年(1921年),绍兴文戏实现了重大的转变——由原来的徒歌清唱发展为以丝弦伴奏,被称为[丝弦正调]。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像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的艺人,使得男班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他们的表演充满感染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敬。这一地方戏曲形式也在上海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

上一篇:能自动转向!奔驰无人驾驶卡车上路测试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