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对中企进行打压的频率今年高得异常
日前,荣耀手机宣布因应众所周知的理由退出印度市场。对于熟悉莫迪对外企一贯打压策略的读者来说,这一消息并不意外。印度对中企的打压行为在今年愈发频繁,特别是在通信领域,已有数家中企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压。印度的手法多样,从限制相关人员出行到突击检查再到索要核心数据等不一而足。印方常用的理由是企业涉嫌洗钱。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间就有超过五百家中国企业因此受到调查。这种打压行为不仅针对中国企业,包括美国通用电气、谷歌公司和韩国三星等国际巨头也曾遭受损失。印度的这种行为对中企的打击尤为严重。除了自加勒万河谷事件以来印度对华敌意的激增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促使印度对中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一是印度担忧中企侵占市场份额给本土企业造成压力;二是巨额罚款成为印度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这使得打压外企成为印度的惯用手段。对此,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名南亚业务负责人表示,印度针对外企的打压时间往往与财政紧张时期不谋而合。在的针对两家中国手机企业的指控中,涉及的金额就超过十亿美元。尽管中企在印度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和财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印度的打压行为仍然持续不断。尽管印度需要来自中企的大额投资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但印度出于各种考虑仍不愿看到中企在印度市场做大做强。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引进后压制现象。印度的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中企的利益和耐心,还破坏了其公信力。企业到印度投资是为了自身发展而非成为的猎物。荣耀退出印度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缩影。如果莫迪不深刻反思并纠正错误做法,会有更多的企业离开印度市场,印度在全球范围内的信誉也会大幅下降。最终印度的本土企业能否独自支撑整个市场是一个未知数。